安顺屯堡人的十二个习俗

如题所述

屯堡人的服饰,主要表现在妇女身上。她们身穿右衽布制的长袍,袖子尤其宽大,大脚妹们因此又常常被人称作“大袖子”。领子河袍袖边沿均镶有彩色丝线绣成的花边,腰系真丝黑色宽带,前有围腰。最显著的是她们的用色,宝蓝色是屯堡女人服饰的基本色,兼有深绿色或紫色,但决不用红色、黄色。有专家们考证说,屯堡人的服饰,无论是色彩还是款式,都鲜明地表现着元末明初江南服饰的遗存。梳头也是屯堡女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婚前一根独辩,婚后就要修面修眉,并梳成长发盖耳的发髻,安徽籍的屯堡女人至今还保持着“凤头髻”,据说这也是明朝世代江南女子的典型发式。她们将头发分成三绺,左右两边先垂下盖住耳朵,又盘绕回来与中间部分绞合,挽成发髻,再用银制或玉制的长簪插牢。梳这种头很费功夫,一般梳一次头需耗时一至二个小时,虽说有些麻烦,但毕竟是祖宗传下来的,轻易改变不得。妇女装束中往往还配有耳附坠、手镯、戒指、手笼、长圆裙以及用绣、补、镂、镶、滚等方法制作的高帮单勾凤头布鞋。现在,其他地方只能在戏台上看到的这种穿着打扮,在这里只是日常生活便装。其盛装、婚丧嫁娶装和节日盛装更有独特的魅力。
屯堡人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但主食中的糍粑、糕粑、苞谷粑,到副食中的腊肉、香肠、血豆腐、干盐菜、干豆豉、干豇豆、糟辣子等,无不具有可以长期存放和便于收藏的特点。屯堡人的饮食文化源于军队,在征服与反征服的激烈对抗中,运动是不可避免的,动荡的战争生活有诸多不便,其中吃什么便成了一个伤脑筋的问题,他们就把主菜通过盐制,烟熏火烤,便于存放和携带。显然,这些食品是当年他们的祖先为适应战争和迁徙的需要而特意制作的,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屯堡人家家户户都有炕腊肉、血豆腐的习惯,是招待贵宾必不可少的菜肴。
你要是到了屯堡村寨,好客的女人们会端上有名的辣子鸡烧豆腐,一锅鲜红的辣子鸡汤煮着雪白鲜嫩的豆腐,配上嫩绿的水煮青菜,再喝上一口自家烤的糯米“乓?R酒”,凡是吃过的客人无不称爱。他们待客是以“吃饱为敬”,劝饭不劝酒,主妇更是练就一手“飞饭”敬客的技巧。
唱山歌是屯堡人自由恋爱和男女交流的具体表现形式,屯堡人豁达大方,嬉笑怒骂皆可成歌,即兴演唱,或高昂奔放或缠绵幽怨,是屯堡人直情的流露,情感的发泄。山歌变化极多,内容一变,句子也跟着变,句子一变,腔调也变。除了四言八句的套路以外,还有飘带歌、滚带歌、盘歌、排歌、飞歌和很有意思的结巴哥。活泼的生命腰唱自由自在的歌,海阔天空无拘无束好舒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24
屯堡文化既有自己独立发展、不断丰富的历程,也有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的遗存,既有地域文化特点,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一方面,他们执着地保留着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一方面,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他们又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屯堡人的语言经数百年变迁而未被周围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着北方语音的特点,屯堡妇女古旧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民族服饰的特征,屯堡人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的食品有着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性,屯堡人的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的花灯曲调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原始粗犷的屯堡地戏被人誉为 “ 戏剧活化石 ” ,屯堡人以石头营造的防御式民居构成安顺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安顺七眼桥镇屯堡文化村落群被列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01年国务院将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的屯堡村落云山屯、本寨,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六百年的历史,六百年的沧桑。岁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线装的史书,时光倒流,六百年前的江南风物在这里被定格。黔中屯堡人,以其遗存的古风和鲜明的特色为世人所惊叹、震撼。屯堡人的服饰,主要表现在妇女身上,她们的装束通常是宽衣大袖,大衣袍长及膝下。领口、袖口、前襟边缘皆镶有流绣花纹,腰间以两端垂于膝弯部的织锦丝带系扎。长发挽成圆髻网罩挽于脑后,圆髻上插有玉簪、银链等首饰。妇女婚否的区别在于:未婚少女梳长独辫;已婚者则除了挽髻外,尚须剃额修眉。妇女装束中往往还配有耳坠、手镯、戒指、手笼、长圆裙以及用绣、补、镂、镶、滚等方法制作的高帮单勾凤头布鞋。现在,其他地方只能在戏台上看到的这种穿着打扮,在屯堡却是日常生活便装,其盛装、婚丧嫁娶装和节日盛装更有独特的魁力。1993年发掘的明 “ 荒王 ” 墓出土的随葬品中的衣服、鞋子与现在安顺雷屯、云山屯一带屯堡妇女的宽袖镶边大襟衣、绣花丹凤鞋在尺寸、花样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屯堡妇女的服饰,是民风民俗考古考察和游览观光的活化石,是活着的历史。

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民居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一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

屯堡建筑把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至,从高向下放眼望去,白白的一片,错落有致。走进屯堡村寨,所看到的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民居就是一个石头世界

居民的建筑成四合院,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点,又有华东四合院的布局,但最突出的特点是全封闭的格局。居民建筑分朝门、正房、厢房,朝门成雄伟大 “ 八 ” 字形,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门头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装饰品。正房高大雄伟,在木制的窗棂,门簪上雕刻着许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厢房紧依正房两边而建,前面为倒座,形成四合,中间为天井,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头拼成,四周有雕刻着 “ 古老钱 ” 的水漏。

石头建筑的屯堡居民,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 “ 点、线、面 ” 结合的防御体系。靠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于巷子中的深遂枪眼。低矮的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当时战争所需的建筑构式和屯军备武的思想。现在屯堡村寨中,至今残存着许多垛口、炮台。

地戏,俗称跳神,由原始傩舞的分支军傩演变而来,盛行于屯堡村寨,集演戏、祭祀、娱乐于一体的古老戏种。据《续修安顺府志》载: “ 黔中民众来自外省,当草莱开辟之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迄今安顺境内,盛行不衰 ” 。屯堡人依村寨门前或寨中空地为戏台,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用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法,表现《封神》、《楚汉相争》、《三国》、《薛刚反唐》、《精忠传》等中国古代忠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演员们额上戴以简炼夸张的 “ 脸子 ” 即木雕面具,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手持木制短刀长枪,唱着原始的弋阳腔,仅借一锣一鼓的击奏,在一人启口,众人接腔的伴唱下,以人物上下更换时空变换,借三、五步为万水千山,就竹鞭为金戈铁马,依桌椅象征高山要塞,在抑、扬、开、合的撕杀、挡、架、翻、窜的格斗中虚实结合,形神兼备,产生极具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的古代战争景象,从而形成屯堡地戏特有的艺术魅力,被称为戏剧史上的 “ 活化石 ” 。曾在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演出,引起轰动,登上国际大雅之堂。安顺还有300多个地戏表演团体,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