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先难而后获怎么理解

如题所述

仁者先难而后获“的意思是:作为仁者对难做的事情,都是做在别人的前面,有收获结果的时候,他却是在别人后。

原文:

《论语·雍也》

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务:从事、致力于。

义:道德。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致力于服务民众的义举,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作为仁者对难做的事情,都是做在别人的前面,有收获结果的时候,他却是在别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扩展资料:

本节以“智、“仁”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雍也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7

”仁者先难而后获“的意思是:作为仁者对难做的事情,都是做在别人的前面,有收获结果的时候,他却是在别人后。

原文:

《论语·雍也》

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务:从事、致力于。

义:道德。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致力于服务民众的义举,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作为仁者对难做的事情,都是做在别人的前面,有收获结果的时候,他却是在别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扩展资料:

1、本节以“智、“仁”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2、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雍也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4-04
意思是:困苦艰难在先而后酬报,这就可以叫仁。
这是孔子的弟子樊迟问如何做到仁时,孔子回答的话。
人在社会上做事,首先是为了生存的需要。那么做事,就有有酬报。如何看待做事和酬报的关系,孔子有过不少这方面的思想。
樊迟向孔子请教崇德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意思是,先努力而后收获,这不就是尊崇道德吗?还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意思是,事奉国君,认真工作,再领取薪水。
在《礼记.儒行》里,记有孔子在讲到儒者的品行时,说了句“先劳而后禄”的话。这些话,都的讲的先有付出,然后才有报酬,而不是相反。
孔子在齐国时,去谒见齐景公,景公把一个叫廪丘的地方,封给孔子作为食邑,孔子表示感谢后谢绝了。这件事在《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里是这样记载的:(孔子说)“‘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意思是:我听说,君子凭功劳而接受俸禄,现在我虽然给景公出了主意,但他还没有实行就把廪丘赐给我了,看来他是非常不了解我的。然后孔子让弟子快速驾车,和景公告别后就离开了。孔子是一个布衣百姓,在鲁国担任的职务虽然是司寇,但有万乘军车的大国的君主都很难和他相比,三位帝王的辅佐大臣也没有他显要,这是因为孔子对于取和舍不苟且。
孔子给景公出了治国的主意,按现在的话说,“点子”有了,也可以说已经有功了,只是还没实行,没见见到效果,孔子就认为不该接受景公的赏赐。考虑到景公对自己不了解,所以就离开了齐国。
孔子对《周易》“无妄”卦卦辞的含义所作的解释,用了一句“不耕获,未富也”。意思是:不事耕耘,那有收获。无德而禄,绝非好事。所以《左传-闵公二年》里说:“无德而禄,殃也。”
孔子还认为,自己获得的报酬,要和自己的劳动付出相适应,如果别人的贡献大,报酬就应该比自己多,否则,就是不应该的。他说:“众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耻之”。意思是,多少均等,大家都拿一样的报酬,可是别人的功绩成倍于己,君子以此为耻。他认为,“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意思是,君子与其使俸禄高于自己的德行,宁可使自己的德行高于所受的俸禄。”他甚至担忧地提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思是,君子担心的是死了以后自己的名誉和贡献不相称。
孔子生活在乱世,对此他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国家有道,政治清明,领薪水;国家无道,政治不清明,领薪水,这就是耻辱。反对发国难之财,中国自孔子后就有这样的传统。
对于不应该得到的俸禄,孔子时时保持着警惕。而且一生都是这样,这才有了千古孔子。
获得的报酬,如果和自己的付出相适应,那么该得的,要理直气壮地得,这也是孔子的一个思想。
他的学生原思做了地方官,给他俸米900斗,他认为多了不接受。 孔子知道后说:“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意思是,不要这样,可以分给你的邻居和乡亲嘛!该得的则得,多了可以周济他人,不但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体现,也体现了孔子多劳多得的思想。
孔子把“先难而后获”提高到“仁”的程度,足见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作为问题的另一面,就是反对不劳而获,或者获大于劳。今天,我们讲为人民服务,应该把这一思想贯彻到我们的行动中去,也才能体现出现代人的时代觉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8-24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之所为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权而归之。
译: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
所以圣人守道,以作为天下的法则。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不自以为是,反而更显着,不自夸邀功,反而有功劳;不自大自满,反而能够长久。
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古时候所谓“委曲求全”这样的话,难道是假的么!实在应该维护遵守并此为方向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