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如题所述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天理人欲分数有多少。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问:“莫是本来全是天理否?”曰:“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底。”《朱子语类·卷十三》
问:"'饥食渴饮,冬裘夏葛',何以谓之'天职'?"曰:"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盖天只教我饥则食,渴则饮,何曾教我穷口腹之欲?"《朱子语类·卷九十六》
曰:“中是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朱子语类·卷三》
程子:“性即理也”,此说最好。今且以理言之,毕竟却无形影,只是这一个道理。在人,仁义礼智,性也。《朱子语类·卷四》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朱子语类·卷十三》
斯以为上述所举应当能回答此论,儒家所言的“人欲”与现今我们所想不同,若不曾读这类相关书籍便难以知其本意,把其当成佛教的“无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20
程颢,程颐及朱熹是背叛孔夫子真理的儒家罪人!

北宋时的程颢,世称明道先生(1032—1085年)及程颐,世称伊川先生(1033—1107年)兄弟二人。还有南宋的朱熹,字元晦(1130—1200年)。他们打着捍卫儒家道统的招牌,所倡导的学说,却有别于孔孟之道,自立门户为“道”学,其中心思想是“理”,所以又称为“理学”。二程是奠基人,朱熹是集大成者。

孔夫子对待生死、鬼神的态度是:“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意思很清楚,要人们面对现实,将精力用在实实在在的人生问题上,没必要过多考虑那些虚无渺茫,说不清弄不明的现象和事实。孔夫子拒绝谈怪力乱神的现象。对“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这是取舍分明。尽管如此,他老人家对周朝传统的事鬼敬神制度,还是俨然维护的,教导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但依周礼“敬而远之”,不愿与巫觋之流合污。他老人家手不释卷的是《周易》,这是一部依神明暗示而行卜筮占验吉凶的书。由此看,孔夫子决不是否定鬼神存在的人死断灭论者。这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凡事不从人事上做,只将鬼神挂在口头又有什么用!这同释尊对弟子“不显神通”等的教诫一样,都有深刻的意义。

看得出,孔老夫子的态度是敬鬼神以德,不献媚求福。若人人都能克己复礼,将仁、义、礼、智、信做到,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重视起来,便会得到天地鬼神的护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也正是“天人合一”的宗旨。

《礼记•大同》就是他老人家“天下为公”心迹的写照:

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观他老人家胸襟,多么光明磊落!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当之无愧。再察程朱理学先生的作为及对后世的影响,就显得龌龊不堪、不足挂齿了。
今天社会伦理道德沦丧,以及一切灾难,宋儒程朱理学诽谤因果报应,是根源!

自从程、朱排斥佛教以后,儒家再也没有人敢说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了。

因为谁要是说有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立即就受到攻击,说他不是纯儒,违背先贤。

从此以后,凡是知见卑劣的人,都随声附和,排斥佛法;

而那些知见高明的人,没有不私下偷看佛经来提高自己,但公开都排斥佛法,以作为死后入乡贤祠、入文庙的资本,因为不是纯儒不得进入乡贤祠和文庙。

在程明道、朱晦庵等人当初的用心,只想使儒教兴旺发达,而不顾佛教的存亡。

可是他们这种破除因果、破除轮回的遗毒,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全面爆发,导致了废除经教,废除伦理、废除忠孝、废除道德准则,直接酿成了杀父杀母的罪恶悲剧,怎不悲哀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