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如题所述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第二十二条)(当然,他说的只是他自己的意见,其当世、后世之人亦可有自己的观点,不必由其禁锢.)
存天理灭人欲的辩解意见
  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卷七)简单的说,朱熹主张的是明理见性,人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所以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孟子提出了“尽心”、“存心”、“养心”之学,“尽心”就是要在认识上达到自我超越,“知性知天”;“存心”也便是“养心”,即是养性知天,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的意思是人有不同,但初始共同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习染性情就变的很复杂多样了,孟子在这个问题上认为人的“真我”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同哪?主要是因为人的私欲,所以他提倡要超越“自我”,实现“真我”,这也就是他发挥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也是他给宋明理学家留下一个可以发挥的地方.程颢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他和朱熹一样是从“理”上来的.
所以也不应该一棍子把他打死,在这里,朱熹更多的强调的是人的私欲而不是正常的欲望,不过他的话被统治阶级利用变成了统治工具,也就是说经当初是好经,被歪歪嘴和尚念歪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01
简单来说就是思想较为保守的老一辈们被思想较为激进的新新人类吓着了,于是努力强调礼数和伦理试图恢复秩序.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使“重农抑商”的中国社会受到冲击,与之相连的宗法礼教也受到挑战.同时,由于宋太祖“重文轻武”,立碑不杀士大夫,让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思想相对开放的年代.在这种思想界的统一与平衡被打乱的情况下,以程颢、程颐两兄弟为首开创了“理学”,提出“天者,理也”,将事理推至万物根源.之后的朱熹继承并发扬其学说,将“理”解释为伦理纲常,以扶正社会风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