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乌衣巷译文

如题所述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评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欣赏】
《乌衣巷》是刘禹锡《金陵五题》中原列第二,余有《石头城》、《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四首并作序曰:“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湿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由此可见,作者对白居易所欣赏的《石头城》外,余下四首也颇为自负。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部秦淮河南岸,因三国时吴国在这里的驻军都穿乌衣而得名。东晋时,宰相王导、谢安等贵族官僚的宅第都在巷内。这首诗就是通过乌衣巷居民的变化来抒写古今盛衰的感慨。
诗写乌衣巷,诗人的目光却投向离乌衣巷不远的朱雀桥。朱雀桥位于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是秦淮河上最大的一座浮桥。城北的宜阳门、西掖门、阊阖门以及台城的大司马门,都有御街、驰道直达朱雀门,再通往朱雀桥。从三国东吴时开始,尤其是东晋以来,朱雀桥是都城南部交通最发达的地方。每到浮桥放行时,这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南齐王融驱车过此,曾激动地捶打车厢曰:“车前无八驺卒(驺卒指掌管车马的仆隶),何得称为丈夫!”然而,如今映入眼帘的,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朱雀桥边野草花”,以往的车马喧阗,人声鼎沸的情景己如过眼烟云荡然无存,所见所闻唯有“野草花”而己。正如杜牧在《金谷园》绝句中所吟咏的:“繁荣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不言兴亡,而盛衰无常的感慨尽在其中了。
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河南岸的乌衣巷。朱雀桥一带荒凉寂寞的景物,已间接反映了乌衣巷的没落。“乌衣巷口夕阳斜”。诗人将目光从朱萑桥远处收回到近处的乌衣巷口停住了,只见巷口映着一抹西斜的残阳。巷口,这个观察巷内盛衰的“制高点”。遥想当年,这里车马逐队,熙来攘往,而如今却不见行人踪影,巷内如何冷落,也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那一抹斜阳的映衬,更显得景象惨淡以上两句对偶。“朱雀桥”与“乌衣巷”是地名对,“朱”、“乌”刚好都是颜色,对得十分工巧。“野草花”与“夕阳斜”,点明时令是在春季,时间已到傍晚。其中的“花”、“斜”都作动词,使两句在静境中寓有动态。野萆花无言寂寞开,夕阳糁淡渐西斜,越发增添了诗境凄凉的气氛。
在写足了环境、气氛后,接着要写的应该是乌衣巷自身的变化了。乌衣巷内,经过了四百年的历史兴废,王、谢两大家族的高门大院己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而起的是老百姓的普通平房。但如果就这样平直陈述,必然诗意全失,平白无味。正在这样的关键处,才显示出诗人的非凡艺术功力。在似乎要作直线描写时,诗人突然将笔墨荡开,写出石破天惊的两个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即指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燕子是候鸟,有飞问故巢的习性。诗人根据燕子的这一习性驰骋想象,把眼前所见飞向乌衣巷内的燕子,设想成了当年王、谢厅堂上的燕子,栖息的地方虽然相同,但已不再是王、谢的侯门高堂,而是普通的百姓人家了。“飞入”二字十分传神,使读者的视线随着燕子的“飞入”,从四百年前的王、谢厅堂,穿过时空隧道,一下子回到眼前百姓草堂,从而也和燕子一起目睹了乌衣巷内的沦桑变化。诗中的“旧时”“燕”如同《石头城》中从“淮水东边”的“旧时月”一样,是历史的见证。所不同的是:“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事实上确有的事,而活了四百年的老燕子却是虚无。但读者读乌衣巷时,恐怕很少会有人从燕子的寿命去判断诗句的真实性。诗人只是见于燕子有回飞故巢的习性,便借以写乌衣巷的兴衰。
统观全诗,景物平常,字句平浅。所写之物不过桥边、巷口、野草、斜阳、飞燕;所用语言全是浅近口语,看去一目了然,读来琅琅上口。但又决非一览无余,言尽意止。其艺术魅力何在呢?比较容易见出的是借景抒情。诗人不发议论,不直接抒情,而是将感情深藏在景物的后面,因而虽是用平浅的语言写平常的景物,还是需要透过一层才能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诗人采用了暗中映衬比较的写法。进入诗中的“朱崔桥边”与“乌衣苍口”,都有过繁华的过去,诗人虽然并不明白说出,却是事实上存在过的繁华的背景上展开描写,不作字面上的映衬比较,而映衬比较已自在其中。第三句中的“旧时王谢堂前”,尽管只是作为修饰语落到中心词“燕”字上,而并不进行映衬比较,却明显地起着暗中映衬比较的提示作用。如果我们说这首诗处处在运用映衬比较的写法,而又没有一处见到直接的映衬比较,那就找到了这首诗艺术上含蓄丰富的奥秘所在。景外有景,景物的映衬比较中渗透着厚重历史情感,这就是《乌衣巷》虽然也是借景写情而又比一般借景写情的诗更含蓄、更深厚的根本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06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韵译: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
译文:
野花在朱雀桥边遍地盛开著,乌衣巷口夕阳正在西落,映照著失望与凄凉,昔日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飞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0-08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词》、《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六麻;可"九佳(半)六麻"通押。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

【注释】:

1.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韵译】: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第3个回答  2010-10-06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第4个回答  2012-03-19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
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们,
如今已飞入普通百姓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