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这是讨论交流,说的好的,能引发我思路的,给分。复制引用的,请注明出处。

我对三国时期的人物非常痴迷,演义看了很多遍,史书也查阅了不少。众所周知,《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与历史人物出入还是相当大的。想听听高人,从《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出发,来分析曹操、刘备、诸葛亮、赵云、魏延这五个人物。众所周知,这五个人物,在演义和史实中的出入很大,作者在创作小说时,肯定是依据当时的背景,而进行的润色修改以及移花接木甚至不惜“诋毁”历史人物来达到创作小说的目的。
我先说一个观点吧,历史上,魏延的军事功绩以及后来的官职都要高于赵云,但是小说里,甚至陈寿的《三国志》中,五虎将却没有魏延,而是赵云,从刘备的用人(喜欢刚烈个性的猛将,而赵云性格却比较稳重),和当时魏延的功绩以及官职,我认为魏延应该比赵云更适合五虎将,我的观点是,由于魏延后期的“谋反”,陈寿在写《三国志》时,肯定不能为“反臣”增光,而罗贯中所处的时代背景,更是痛恨“反臣”,所以魏延理所当然被排除在五虎将之外。
楼下的几位说的都很精彩,不过貌似有点跑题,我说从演义创作需求目的出发,来聊聊这5个人。
lvlingpeng17说的挺不错,不过我想,作者写小说,恐怕不仅仅是凭个人喜好吧,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大家再继续。
走路的日子,请继续,凭你的第一段话,我保证,你是最佳答案了!我想听听对其他几位人物的见解,着重在于,作者创作这几位人物,对于创作需求方面的理解。还有,对于元末明初这个大的环境,如果可能,再多说点。我很认同你的观点,小说不仅是为了流行风靡(那个时代经济观念、制度都还没现在这么发达),更有重要的推广渲染目的,甚至包含一定的政治目的,当然,我也很赞同像李白那样怀才不遇而抒发的观点!总之,你再多说点,我仅仅是这样思考,由于历史基础有限,很难再往深处想,直接听你说!

  个人很喜欢的三国,喜欢历史。浅谈。
  1.明朝是最封建的王朝,正统的思想深入人心,明朝为了消除元朝的外来奴化,强调正统,所以为了迎合王朝迎合人心种种改动可以理解。
  其次作者身处微末,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不说是通天彻底之才也有上人之资。所以我姑且猜想有不见伯乐之感,于是对于那些起于微末终成大器的人有把自己的投入其中之意。
  这是其社会和个人的意识,是不可抹去的,在无形中就会有影响。
  我们再来说这几个人。
  2。曹操————个人中国历史最喜欢的人物之一,言如有不妥,见谅。
  曹操大才,人中龙虎。《演义》中却处处坏之。首先我们要肯定不是罗不知晓曹操,也不是纯喜好,从《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和政治以及人性的深入描写,所以罗不会从自我喜欢出发去写的(小看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无知且可悲)
  再我看来如此处理有多个原因。
  第一,在古代中下层,人们长期相信有是非和对错,且单一的认定,A是善人,那其所为全为善,所以为了让《演义》深入人心,塑造正反典型是必要的,所以我们看到董卓在前期“最坏”,而曹操还有义举,然董卓盛极之时曹操就开始"对不起天下人了",就是为下一个典型的布垫。
  第二,我始终认为,把对手写的无知,是对主人公和书本的弱化,所以我们常常喜欢看的书是主人公从微末起来,在不断反抗中走向强大,同理,如果我们把曹操作为书的主线,那曹操可以还原,但《演义》必将无法风靡,无法想象当你看到曹操把一个小小刘备作为对手的始终抗争的对象时是怎样大骂作者无知的。
  第三,曹操其人在中国古代史上确实另类,其人随性,但其之才确实惊天泣鬼,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有掌万人生死与鼓掌的权利的人,一个有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心胸的人,一个随性的人,当这些结合在一起时,那么他可以藐视一切了,杀人,改法,无论对错,但却真的践踏了人们心中早有的道德标准,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反面,是不得不写的“奸雄”。

  对于曹操其实还有很多想写的,但和楼主的问题貌似无关了,就先写这些吧,如果对与这样的思路喜欢,拿再联系,我再写,没有就算了,打字累啊!!

  谢谢楼主支持。哈哈!!
  3。 对于刘备的处理其实和曹操是相对的。这里在补充2点
  首先关于时代,我们要明白元朝不是清朝,不是中国的民族统一,不是中华民族的盛世,是中华民族最可悲的时代,南北朝和十六国还有分裂走向统一和华夏振兴的希望,可在元朝97年中没有,汉人如狗。所以你现在看不到强汉盛唐时华夏人的傲气,不是明朝不好,是元朝完全泯灭了一个民族的光辉。
  或许有人觉得百年弹指间,不会如此,但我想说,完全不是这样,现在的人还有帝制的概念吗,有之乎者也吗,百年而已矣?
  越是落魄越是对往昔的辉煌追惜,都是这样,于是这个刘氏正统,这个强汉的后裔太值得写了。、
  其次为什么把刘备“改造”成这个样子,想来,罗写《演义》也不是给庙堂上的人写的,大概是给平民和落魄书生写的吧,刘备的流离和暴起更能迎合他们的心,眼泪和民心是这样的人物不可缺少的,可能作者在写作中,渐渐发现这些东西已经成了他不可缺失的个性体现,于是这种东西被强化了。
  个人揣测。

  3。诸葛亮,很不爽的人物,很敬佩的人物。
  作者的处理是想在那个数不尽英雄人物的时代找个中后期的主线人物。这是剧情需要,操,备都要死去,但分流人物不能少。
  其次,为什么是亮,我个人很认同易先生《品三国》对这一段的处理。你可以看一看。最后几集,具体忘了还有三顾茅庐的探讨,我也很受启发,你可以看看。

  看了一下你的回复,你说“小说不仅是为了流行风靡(那个时代经济观念、制度都还没现在这么发达)”但我想说一下,我本身学金融,有这样一个事实,越是经济不发达(萧条)的时期,文艺事业越是红火,这是结论,在明初,生产力水平极低,其次战火刚刚结束,所以正是评书这种民间基本流传方式最为好的发展时期。
  就这样吧,累,有时间再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28
我的年龄不大,正宗九零后,但不像其他人那样喜欢流行的东西,也喜欢三国演义。见解不能说,只是说一下我的看法,与你交流一下。
先说曹操,奸雄曹操是篡贼曹丕的儿子,这是说,曹操之所以被称为奸雄,是因为他的儿子曹丕篡了汉,不用说曹操魏曹丕的篡汉清扫了道路。曹丕做了皇帝,即使称他的父亲为武帝。在一定场合下、一定解释下;儿子产生老子!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与历史上的出入是很大的,说刘备是英雄,而曹操时奸雄,但英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类的诗,却一句也做不出。我认为江山就是一局棋,没有正方与反方之分,成王败寇。乱世的江山谁有本事就是谁的,但是,出于当时的环境,像曹操这样叫大逆不道,当然不能捧他,就像现在写文章,你要赞颂共产党,没有谁会写国民党比共产党强。我想贬低曹操就是当时环境的限制。
刘备算是个英雄,我记得三国演义中蔡瑁冒充刘备写的诗。有一句是: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刘备确实非池中之物,看一下他的经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刘备竟然十易。具体我就不说了,从中可以看出刘备的意志是坚强的,虽然路遭挫折,到赤壁之战时,已经48岁,出道已经二十多年,仍然没有寸土,但英雄之志犹存。称他是英雄也不错,并且当时的人也这么认为,因为刘备是正统,汉室宗亲,所以他得江山就是应该的。拥刘反曹,这也是由于当时环境的原因。毕竟是封建社会,有很多的文字语言观点限制,所以只好拥刘反曹了。
鲁迅先生曾说过,诸葛之多智近妖,三国演义也是这样写的,但确实有些夸张,把周公瑾的羽扇纶巾都给了他,可怜的周瑜只剩下小乔,但仍不过瘾,干脆性命也给了结了,三国演义中刘备弃新野走樊城一路逃不脱,却说成诸葛亮率领百姓撤出新野,然后设计火烧占领新野的曹军,接着说刘备不忍弃百姓,日行十余里,这里面对诸葛亮的策略没有怀疑,出问题总有人替他承担,孔明先生是不会失算的,无论是空城计等等,即使被司马懿拖死了,也还用木偶吓退他,几乎一切坏事都变成了好事。为什么这样写,封建统治需要忠臣,远过于需要明主,没有明主,只有忠臣,江山还是江山,只有明主而无忠臣,这名主就可能寸步难行,忠臣如此重要,但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臣,不如又熟知天文地理过去未来、能文能武足智多谋,甚至能呼风唤雨的忠臣,更不如两者结合掌握全局大权的忠臣,三国演义既然以蜀为正统,他就需要属国有这样一个大人物,需要这样一个典型,而蜀国恰有这样一个诸葛亮。他本身就是一个一生为谨慎,鞠躬尽瘁的人物,但这不能满足作者的要求,作者还要一个借东风、草船借箭等等这样的诸葛亮。三国演义这样写他不是失败,确实成功,因为这本来就是三国演义的需要
赵云我觉得在三国演义中的出现有些矛盾,如果细看可以看出来,有时的意思是说赵云是一个打手的材料,有时又说是一个将才,在长坂坡时,赵云寻找糜夫人,找到之后,糜夫人受伤无法行走,糜夫人深明大义,让赵云保护阿斗走,但赵云却拜求糜夫人上马,自己步战来保护他们,可是在万军之中马上将军没有了战马,还要保护两个妇孺,这显然不现实,在那土墙之内,随时都有被敌军遇见的可能,可赵云还在这罗嗦,不分现实,儿女情长。这样的人如何做大将。还有第六十一回,这也不用我多说,看人家张飞多干脆,一剑把周善一杀,就了事了,赵云当时夺得阿斗之后,就不该犹豫,长坂坡那么英勇,周善这一帮人自然不在话下,当时如果用武力解决,也不至于有后来的危险了。但是七十一回,据汉水赵云寡胜众,这里面说的清楚,关键时刻,绝对的冷静,这个空城计比诸葛亮用的还要早啊,虽然当时实力比诸葛亮后来强点,刘备也称赞说:子龙一身是胆。这又分明是一个优秀的将才。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我对魏延并不太感兴趣。所以少说一点。魏延算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才能也是五虎将死后才显露出来的,径取长安是一个奇计,遗憾的是没被诸葛亮采用。魏延的死说是诸葛亮留下的锦囊妙计杀死的,肯定在历史上是不对的。具体原因,也不太好猜。毕竟是这么水平的书,咱也研究不透。以上的这些也许有不对的地方,但只是个人的看法而已。不好的地方,请多包涵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第2个回答  2010-09-29
①《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时先主亦依托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托。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 ②《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先是,与夏侯敦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①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② ①《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 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 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 。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②《云别传》曰: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①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①《云别传》载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 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第3个回答  2010-09-28
何为演义?演义就是小说而并非完全史实,但又不能脱离历史(那会可不敢想现在这么瞎写)! 既然是小说就得有1号主角、有正面的形象、有虚构的情节! 如果你来写三国演义你会挑选谁做正面形象? 误杀人全家还再把人老头再杀掉的 曹操? 卖主的 魏延? 你把当时大多数人都反敢的人写舒服了读者能同意?
我要跳正面形象我也挑刘备、挑诸葛亮、挑赵云,这些人好歹没干过什么坏事!但你要按真实的历史来写刘备、诸葛亮、赵云能做为正面形象么?不能!为什么? 好事干的太少,牛B事干的太少。为了让主角更主角、正面更正面作者不得不虚构这写人的一些事件以突出他们的仁义、才干。 同时为了让反面形象更加的反面作者也必须讲反面干的坏事写的更坏。这样正反面之间就有了巨大的落差。
一句话,三国演义就是作者凭着自己对人物的喜好与偏爱写的一部小说。既然是小说那么里面的人物性格就只能稍微的借鉴一下。想知道真实的,看三国志吧。 或者看新三国,有不少人说他不好,但是我觉得里面的人物非常的符合我的理解。

补充1:三国演义就是作者凭着自己对人物的喜好与偏爱写的一部小说,这句话说的有点冲动、有点偏激。我觉得应该改为——作者凭着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三国时期人物的喜好和偏爱写再加上一些自己喜好与偏爱写的一部小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之前,三国就已经是很完整很成熟的故事了。因为据说在宋代三国的戏就有人表演了。何况是到了罗贯中的明代。 罗贯中是干什么的?用现代话讲就是个写剧本的。地位就跟现在写黄色小说的作者一样(没地位,但是写出来的东西广受欢迎),这个...我不是有意要这么诋毁罗老前辈,因为那会唱戏的就是三教九流何况是给唱戏的写剧本的。为了满足广大听书听戏的人们需要、为了不用种田养活自己写下了许多作品。三国只是其中的一部!在那个年代人人都知道三国、人人都喜欢三国,《三国演义》已经有了口头版,而罗贯中又在自己的理解上架构出了完整的书面版。 换着是你在那个年代你是写一部顺应潮流能吸引更多民间百姓来听书看戏的三国,还是写一本让说书唱戏挨板砖从而丢掉饭碗的三国呢?
所以罗贯中的三国人物,更多的是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看法!个人罗贯中写三国的原因 1.养活自己(没功名的知识分子,不会干农活)。2.自己喜欢三国。3.很多人喜欢三国(很有群众基础,只要写出来就受欢迎)。4.喜欢写作(看着自己写的故事很受欢迎很有成就感)。
PS:楼主千万别把他当成写小说的,是当时有名的作家。我负责的说,他当时屁都不是!!!不信楼主可以查罗贯中,一点都不出名,对他都没记载。可恨啊!媒体和网络的不发达就被埋没了!
第4个回答  2010-09-28
你说得不错,魏延的军事功绩以及后来的官职都要高于赵云.

五虎将是演义中的,历史上是没有五虎将之称的.没必要为虚名计较.

魏延在玄德心中地位很高,皇叔身经百战,当然也看得出魏延的卓越军事才能,

所以才将蜀中最重要的国防大任[在边境与曹魏大军对峙经年]交给了魏延而非张飞.

[ 网摘: 源出处不详,多为转载 ]

三国第五谜——赵云是五虎将吗?

赵云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被刘备封为五虎将,这一点与历史记载不相吻合。《三国志关羽传》:“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张飞传》:“先主这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马超传》:“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黄忠传》:“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可见,刘备为汉中王时,拜封了前后左右四将军,而赵云不在其中,也未见他拜封的记录。五虎将的说法大概是根据《三国志》中关张马黄赵五人同传附会的。从《赵云传》看,先主在世,赵云官居翎军将军,位在四位将军之下;后主继位,位在二品;建兴六年,兵败箕谷,被贬为镇军将军。可见赵云位尊是后主在世时。从“五人传”中看,他位居四人之后,从陈寿的评语中看,也不可与黄忠同日而语,那么为何在五战将中位居马黄二位之前呢?从赵云的经历看,他的功德突出了“忠君”二字。为何刘备的一脉香火,他曾血战长坂,勒兵截江两救阿斗,作者存在着一般拥刘反曹、帝蜀寇魏的正统思想,而赵云忠于蜀汉,这正是作者所推崇的,所以常使“赵云立于不败之地”。比如长坂虽败,但赵云却左冲右杀,血染征袍,往来于百万曹军之中入无人之地,显示出他的神勇,使读者感觉虽败犹胜。显而易见,赵云在五虎将中的位置是包含有作者的主观色彩的。除《三国演义》外,还有两种五虎将的说法。元代《三国志平话》为关张赵黄马;清初《如梦录》中记述明代开封关大王庙内塑的五虎将这张黄赵马与姜维。可见,五虎将成员,说法不一。但这进一步说明五虎将的说法不是史实,而是后人根据各扑克的主观意识杜撰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