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轨电车“铛铛车”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的?

如题所述

1921年,北洋政府组建了北京电车公司。1924年12月18日,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正式运营。这条线路从前门到西直门,全长7千米,配有10辆电车。后来,有轨电车线路发展到了6条,并以红、黄、蓝等颜色来标识,就像今天的地铁线路。北京的有轨电车叫“铛铛车”,是因为电车开过来时,司机踩踏脚下的铜铃,发出“铛铛铛”的声音,提醒行人闪躲,所以人们给有轨电车起了“铛铛车”的名字。北京的铛铛车只有一节车厢,人多时就要多牵引一节车厢。铛铛车内非常拥挤,有些人挤不上去,只能一只脚站在车的边缘,双手拉住电车的边框,这种行为被人们戏称为买“挂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3
天津的老电车
据史料记载,天津是中国第一部有轨电车——俗称“铛铛车”的发祥地,早在1906年天津开创了有轨电车在中国运营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古老的有轨电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退出运营。
1906年,比利时公使提出在天津兴办电车、电灯事业要求。经政府批准,开通了以东、南、西、北四条马路为运营线路的白牌电车。到了1918年,先后又建有五条电车路线,分别为红、黄、蓝、绿、花牌。电车出现以后使天津的交通和商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据老票证收藏家罗丹先生介绍,当时的有轨电车除底盘、车轮和车顶上的接线弓外,几乎全是木制件。有轨电车的动力来自电动机,与汽油发动机相比,其驱动、控制系统十分简易。驾驶台上装有一只水平放置的摇把,司机驾驶时手握摇把轻轻转动,通过改变电阻控制着电流的大小,从而控制车速,那时的有轨电车时速最快20公里左右。司机踩的都是踏铃,“铛铛”的声音全一样。因此当时很多市民也形象地称之为“铛铛车”。
那时有轨电车是城市的一大符号,也是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因为凡是拥有有轨电车的街道,两侧多是商铺连营的热闹之处。而有轨电车直流电机发出的嗡嗡声,钢轮撞击铁轨的“咣当”声,加上司机踩出的带有韵味儿的“叮当”声,像是这座城市的协奏曲。特别是在夜晚,早睡是当时人们的习惯,沿线的居民(几乎是半个城市的居民),都伴着有轨电车的“叮当”声入眠。
起初票价极其低廉,电车绕城一周,一等厢座(配以绒垫、地毯、电扇、痰盂等设施)只收一个小铜元,二等厢座(藤座椅)只收半个小铜元。而后乘客日渐增加,比商便索性取消了厢位等级,一律改为木制长条通座,按段收费。每段收小铜元三枚。超过一段增收四枚小铜元。此时票价比最初始时上涨了四倍。至1912年时,电车全年运客量已达2091.9万人次,年盈利19.1059万元。
罗丹先生表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拆除有轨电车的,也是最早引进这一交通工具的天津。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国石油实现自给自足,城市扩大,交通发展,车辆增多,天津对公交发展制定了“淘汰有轨、支持无轨、大力发展公共汽车”的战略,有轨电车逐渐萎缩。
英商上海电车有限公司,全称上海电气建设公司上海有轨电车公司(英语:Shanghai Electric Construction Co.Shanghai tramway),简称“英商电车公司”或“英电”为上海市内最早运营的公共交通公司之一。英电于1908年开始运营上海最早的有轨电车线路成立。
1881年,英商怡和洋行向法租界公董局倡议在租界内开办有轨电车服务,公董局采纳了倡议,并开始着手研究在法租界内行驶有轨电车交通的计划,这是上海有史以来第一次筹办有轨电车工程项目。
1905年3月1日(距今111年),英商布鲁斯·庇波尔公司最终获得在上海创办有轨电车工程的权利。所有工程由英商哈泼兄弟公司(Har Per Bros Co.)负责承包建设。9月21日,英商布鲁斯·庇波尔公司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签订有关电车的专营合同,取得电车专营权35年。
1908年1月21日,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从静安寺车栈驶出,并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上进行试运行和相关设备的最后调试。3月5日清晨,上海第一条公交线路,英商1路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全线总长6.04公里,自静安寺至外滩上海总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