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翻译

如题所述

一、出处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二、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译文

过去没有看到古之贤君,未来见不到贤明君主。

想到天地之间久远广大,我更加感到悲伤凄凉而独自流泪。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由于经常对武后朝廷提出批评,而受到政治打击,接连被贬谪。苦闷之余,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追怀古今并写下此诗。

二、赏析

在这短短的四句诗中,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孤独放在天地辽阔的背景里,以天地的辽阔反衬出自身的渺小,更加凸显了自己的孤独、悲哀之感。时间和空间的两组对比,将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一位壮志满怀却报国无门的孤独诗人形象,透过字里行间,亢立在苍茫广阔的天地间。

三、作者简介

陈子昂24岁高中进士,官擢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他为人豁达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但仕途不顺,屡遭贬值。后因政治主张不能实现而辞官归隐,最后被武三思陷害,死于狱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幽州台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3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少任侠。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子昂集》。
【注释】: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赏析】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3-29
前不见古人①,后不见来者②。
念天地之悠悠③,独怆然而涕下④!
【注释】
①古人:这里指前代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
②来者:指后世将出现的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
③念:感想到。天地:这里指时间和空间。悠悠:没有穷尽的样子。
④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译文】
登幽州台歌翻译:
朝前看,看不见卓越的明君。
向后看,也看不见新出的贤士。
想到天地如此的辽阔久远,
使我独自悲伤,热泪长流不止。
【赏析】
作者陈了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劓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武后时官至右拾遗,所以又有“陈拾遗”之称。后辞宫归里诗开启唐代新风格,雄浑劲健。在诗论上反对齐梁绮靡颓废、偏重形式的诗风,提倡“汉魏风骨”,主张“风雅寄兴”,强调反映现实。据说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犯境的契丹,时陈子昂为随军参谋。武攸宜轻率无谋,因用兵失当而大败。
陈子昂多次进言献计,未被采纳,反而触怒了武攸宜,因而被降职为军曹。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燕昭王招贤旧事,抑郁不平,泫然流涕,写了这首诗歌。幽州台,又称蓟北楼,一名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唐时幽州位于战国燕故地,所以陈子昂登幽州台不由得想起燕国旧事。燕昭王于公元前312年执政,其后就在易水上筑黄金台,屈身招揽天卜贤才。乐毅、郭隗、邹衍、剧辛等贤士纷纷来归,辅助昭王成就立业兴燕大事。这首诗题为《登幽州台歌》,却不写登台所见的景色风光,只说空间是无边无际,时光是无头无尾,而自己只能被锁在一点点时空段上,来者不可见,往者不可追,这是一个对比;过去燕昭王礼贤下士,来世像这样礼贤下士的人物定会再有,只是自己在被锁定的时空段上深受忠心难见用、有志难实现的折磨,这又是一个对比;因此就发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慨叹,这“悠悠”与“独”也有对比之意。这么写,显得全诗深沉郁结,苍凉悲壮,表现诗人报国无缘、怀才不遇的情感。这首诗五言、六言各两句,在节奏上不同于以往五、六言诗句的常规,读起来倒有些像先秦两汉辞赋的味道。诵读时特别要注意这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武则天通天元年(6 9 6),随建安王武攸宜讨伐契丹到幽州时所作。武攸宜不懂军事,子昂屡次进谏,都没被采纳,因此很不得意,登幽州台时,写下了这首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 “来者”都是指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和豪杰。诗人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对燕太子丹礼遇田丹等重视人才的行为,深表敬佩。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指诗人看到别人受到重用,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在登高远眺之际,只见茫茫一片,天广人稀,孤单寂寞,悲从中生,于是怆然泪下。
本文转自我爱学习网 原文地址:http://www.5ixuexi.net/chuzhong/yuwen/shici/5164.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