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教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4

  散文教学是指导学生向范文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写好文章。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学习。

  

  记得有位语文同仁这样说过:“读散文就是捧著杯子,细细品 尝水的味道。”的确如此,散文的世界应是一个生命的世界,在其中有声、有色、有味、有光,有生活情趣和人的体温。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让散文的教学具备“美”的特质。而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应该作为我们进行散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听张全胜老师对名篇《散步》的教学,从中汲取精华和亮点的同时,我也找到了以后进行散文教学的理念支撑,以及将要踏上的散文教学模式的道路。我会把重点放在以下两方面:

  一、重诵读

  一篇文章读好了,鉴赏的目的也很快会达到。如果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就比如我们教朱自清的《春》,完全可以花费足够多的时间让孩子们初读、听朗读、美读各种形式读,在反复读中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读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对于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的文章,可以引导孩子语调清透、缓慢些。就比如我们讲朱自清的《背影》,在反复品读中感悟“父爱子,子爱父”的那种父子情深。当然还有慷慨悲壮的,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读出深沉肃穆、沉痛的语调。

  这样通过朗读可以体现文章的语言美、绘画美和情趣美。而且朗读可使我们教学进入特定的情景中,与作者、文字一通黯然泪下,一同神采飞扬。

  二、重赏析

  散文的教学需要感真、融情、悟理。如果说真实是散文的生命,那么情感的真实就是散文的灵魂。我会把部分时间花在重点段、重点句子的赏析上面。就比如张全胜老师选择的《散步》,主题“尊老爱幼”概括出来后,我们大可让孩子们找出最能反映体现主题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在读中对之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而文中写景写生命的那一段,以及最后一句:“我背著母亲,妻子背著儿子。我们两个走的很慢很慢,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都能深深打动读者,震撼我们的心灵。

   二

  一、抓住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素有美文之称。它融合著自然美、诗情和哲理美,同其他文体相比,散文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形散而神不散”,做到形散神聚,和谐统一。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文章的主旨。理解这一特点,对我们把握散文的构思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凡睹物之情,思路所及都可以联缀成篇。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强调线索的:“启行之词,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膢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因此,散文教学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这样,才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构思艺术和文章的主旨。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散文的不同写法,把握不同散文的构思线索。这样,散文的线索教学,自然也就成了“审美”和“取义”的重要途经。

  三、品味语言,明其特色

  散文的语言灵活多样,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各种型别的散文,乃至同一种类型的散文,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许多优秀的散文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体现出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有的清淡自然,有的铿锵有力,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韵味悠然。散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的语言是很讲究文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多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四、分析意境,领悟内涵

  优美的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比美。抒情散文,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之中,创造深邃的意境,使人在诗情画意中受到陶冶;叙事散文,作者往往在叙事之时,借用景物点染,将自己的独到见解融入其中,从而构成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作者流露的情思和作品蕴涵的意象,去洞察生活,去领略历史,去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由于意境是由“意”和“境”统一构成,所以散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意境。

  一是展现画面。

  析这些作品所展现的画面,就要讲清画面中各种物象的特色,同时也要注意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启发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从而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二是以情析境。即恰切分析作品中因鲜明的主体意识所形成的感情基调及所附托的客观物象,并由此而升发出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散文固然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也常常在展示心里波澜的同时,运用点精之笔,点出文章的主旨。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文眼的作用是表露意境的深邃

  五、借鉴手法,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原则,散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范文为例,帮助学生吸取思想的精华,借鉴、模仿立意谋篇、选材组材、精心策划、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要善于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真正做到把读写结合起来

  散文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是一般记叙文的提高。因此,散文教学不能忽视形象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

  教师不仅要结合范文的教学去指导学生认真地观察事物,而且要指导学生深入地进行体验。体验是观察的深化。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细心体验,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内涵,才能不断的丰富学生的写作源泉。

  总之,散文教学是指导学生向范文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写好文章;作文是让学生仿效、借鉴范文的练习,目的是要使学生化所学范文的知识为技能。如此读写结合,不断回复往返,学生的读写能力就会得到显著地提高。

  

  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散文可以说占了不少的比重。可对于散文的教学,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经常会感觉到束手无策。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情节集中,也不像诗歌那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审美感悟,它是处于中间地带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即谓“散文”。当我拿到一篇散文的时候,我教学过程的开端往往不是先阅读文字,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料,然后再阅读文字,甚至根本不阅读文字尤其是自己以为熟悉的课文。备课时会较多地甚至是大量地阅读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会把这些教参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形成了对文字的某些特定的认识,很难改变,也很难有新意。

  郑教授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举了两个案例:七年级上册的《散步》和七年级下册的《安塞腰鼓》。这两篇课文我都教授过不止一两遍,所以郑教授在举例的时候,我也不自觉地想起了自己教学的过程。自然而然的,我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散步》一文中,郑教授谈到了语言的赏析。这一步骤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有,可是同样的赏析语言,过程却截然不同。记得我当时教学时,让学生找的是关于写景的句子以及对称的句子。郑教授独树一帜地提出了这句话:“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她说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一般是把“我”放在最后的,那么就应该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和我。”而且中间用的都是逗号,我们往往用的是顿号。那么是作者犯错了吗?不是的,这是作者特意如此,为的是表现出本文的语言特色。由此可见,郑教授对文字解读的细致,以及她独特的发现。

  《安塞腰鼓》则表现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相信教授过这篇文章的老师都知道,这篇课文的语言大部分运用了排比,在词语的选用上颇具特色。郑教授对此也颇为赞同,可是她重点分析了“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记得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对这句话的理解一般侧重在修辞,侧重在黄土高原丰厚的文化底蕴上。郑教授在分析这句话时认为刘成章对江南的印评价有失偏颇。他夸赞了黄土高原这一片土地,甚至为了显示这一片土地的过人之处,不惜贬损江南。这就好像生活中喜欢篮球的人,他们可以喜欢篮球,不喜欢其他的球类,但不能用贬低其他的球类运动来凸显篮球的好,这种观念和做法是不恰当的,过于偏激了。文字解读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很难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郑教授指出:对文字的解读应该是多元化,这就成了一元化。

  听了郑桂华教授的这两个案例分析,我更加明白了自己散文教学过程中的疏漏之处。不仅仅是文字解读过于一元化,而且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把备课时间花在资料蒐集尚的多,花在构思如何教学上多,花在教学形式上的多,花在设计练习上多,而花在阅读文字上的时间少。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体验就少了,而“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有更多的写作素材”。

  郑教授最后指出:“散文教学最怕的是功利化的解读和标签化的解读。”所谓“功利化的解读”就是为答题、考试而作的解读;所谓“标签化的解读”就是把文字的内涵人为地上升到一个高度。而散文教学的核心应该是独特的言说方式、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言说物件。虽然,郑教授的话比较专业,但是细细品味之下却别有一番风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