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儿奉母的故事内容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8

原文: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释义: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扩展资料:

其他类似故事:尝粪忧心

原文:

南齐庾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到县未旬日,椿庭遘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译文: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预汗,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尝粪忧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埋儿奉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18

原文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释义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扩展资料

类似“埋儿奉母”、“卖身葬父”之类的古代故事,带有浓厚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烙印,与现代文明和当今追求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驰,即便是添油加醋的神话传说,也容易引发人们对于法律的漠视,其负作用可能大于正面效应,最好是当糟粕予以剔除。

六安市在制作“二十四孝”公益广告时,未加甄别、处理,“原汁原味”端出来,可说是一种不动脑筋的懒汉做法。前段时间媒体曝光一些地方的“女德班”宣扬女性应逆来顺受,精华与糟粕不分,同样也是不负责任、不动脑筋、将糟粕当噱头的结果。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才有生命力。当今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必须是一种回归理性的继承,只有去粗取精,并融入时代元素加以冶炼,斑驳的传统文化才能沥去锈蚀、融进新钢,焕发既厚重又耀眼的光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