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中郭巨的故事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郭巨,字文举,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是中国古代著名故事《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的主角。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最早出自晋朝的《搜神记》,後来被《二十四孝》作者改动了一些情节,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该故事有不同版本流传,一说郭巨是汉朝人,原本家道殷实[1]。父亡後家境贫困,其子三岁,郭母便把自己的食物分一些给孙儿。郭巨于是趁儿子外出後,拿食物给母亲享用。有一天他的儿子溺毙,妻子惶恐而泣,巨说:「不要惊动母亲,失去了儿子可以再生另一个,失去母亲却不可复得,现在去把儿子埋葬吧。」妻不敢违,於是掘了一个深三尺的坑。忽然天空行雷,震得儿子甦醒复活,并且在那里发现有黄金一釜,上面竟然有丹书:“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另有说郭巨为养活母亲而将儿子活埋。相传郭巨墓位於今山东省长清县之孝里铺、孝堂山。[编辑] 评价 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埋儿奉母   一、简介
  埋儿奉母,又名“为母埋儿”、“郭巨埋儿”,此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版本一】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后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版本二】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有诗赞曰: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二、评价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不过,这个故事荒诞愚昧,迷信色彩甚浓。但根据古书记载分析,主人公郭巨可能确有其人,于是便成为封建社会宣扬儒家孝悌思想的典型人物,成为封建文人的笔下素材,通过夸张虚构,以说教世人效仿。其实这些故事中的孝大多属于“愚孝”,是不可取的。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 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 文化,而非是模仿 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 孝敬父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1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