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解析

详细说明:牧童遥指,渭城轻尘,傅思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杏花春雨江南,米家的山水。的出处和意思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解】:1、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西安市。
2、浥:湿润。
3、客舍:旅馆。
4、柳色:柳象征离别。
5、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韵译】: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
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
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评析】:��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句,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所谓《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年代】:元
【作者】:虞集
【 题 】:风入松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翦朝衫。御沟冰泮水*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注释:这首词在写法上把身留朝廷、神往故乡的矛盾情状交错表现,见出思归之久、回归之难。首先以“倚清酣”的“红袖”与“不胜簪”的“华发”作对比,一开始就突出“画堂”的豪贵生活难以消除岁月蹉跎的凄寂之感。承“华发”的咏叹,再以“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二句加以点染。待诏禁苑,文人向以为位居清要,乐不思蜀,而词人却屡次在东风和煦时,入直途中驻马花间,流连瞻顾,不忍遽去。这里以爱花写伤春,以伤春写惜时,以惜时写思乡,盖春归人未归也。何以未归呢?那是由于朝事拘牵。“书诏”二句表明深受皇帝的重视,荣宠已极。上阕泛写过去,换头转入具写目前。“御沟冰泮水拖蓝,飞燕又呢喃”,与上阕“几回”二句遥相呼应,突出一个“又”字。即使位居清要,荣宠已极,而思乡怀归之情却与日俱增。现在御沟解冻,春波泛碧,飞燕又随春而至,自己倒是一直羁留不返。而“凭谁寄金字泥缄”一句,却从反面振起一笔,逼出下文:“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这一次是下定决心,非要回去不可了,回到那“杏花春雨江南”的故乡。作者还有一首《听雨》诗:“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京国多年情态改,忽听春雨忆江南。”题旨与《风入松》词亦同,而将对馆阁生活的厌倦与对江南故乡的怀念,则映照得格外分明。 通观《风入松》全词,在艺术上毕竟没有什么特出之处,倒是煞尾的“杏花春雨江南”一句,如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三中所说具有“自然风韵”,为全词生色不少。短短六字,排列三样物色,把具体性与概括性统一起来,融合写实与写意,达到了诗中有画、景中有情的妙境。虞集对这句词似乎颇为得意,在《腊月偶题》诗中又写道:“杏花春雨在江南。”可是,因为牵于诗律而添一“在”字,却失去了原句空灵的气象、蕴藉的情致。原句在当时即为人传诵,陈旅《题虞先生词后》诗说:“先生归卧江南雨,谁为掀帘看杏花。”着“掀帘”二字,同样太实,显得境界狭小,笔力窘弱。还是原句六字,既突出了地区、季节、景物的典型特征,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又以少总多,以实带虚,给读者留下运用自己生活体验、发挥自己审美想象的余地,与作者共同去完成一幅南国春艳图的艺术创造。仿佛是近景、中景、远景的巧妙组合,杏花属即目所见,春雨在整个望中,江南则囊括了视线以外,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逐层推衍开去,意境深邃,韵味隽永。作为视觉形象,烂漫杏花又仿佛洋溢着扑鼻的芳馨,潇潇春雨又仿佛传送来随风洒落的音响,使浓酽如酒的春之气息,伴和着由杏花与春雨所引发的欢欣愉悦之情,充盈于辽阔江南的大地与上空。短短一句“杏花春雨江南”,熔铸客观景物的自然美与作者主观的美感为一体,给读者以心旷神怡的艺术享受。我们有的艺术家、诗人就径直用它作为影片、诗集的名称 、《宋史·文苑六·米芾传》 
  米芾字元章,吴人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卒,年四十九。
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於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於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王安石尝摘其诗句书扇上,苏轼亦喜誉之。冠服効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日:“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尝奉诏仿黄庭小楷作周兴嗣千字部韵语。又入宣和殿观禁内所藏,人以为宠。
此卷乃菴上所见山。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知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于登临佳处,辄复写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不俟驱使为之,此岂悦他人物者乎?(按: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为纸本水墨图,纵19.8cm、横289.5cm,藏故宫博物院)、刘鸿伏《宋画如小令》
  平生最喜欢看宋人画的山水,总觉得看宋画如读小令,很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精神。宋人中米芾与米友仁父子的“米家山水”,呈现着一派烟雨蒙蒙的景象,见米家山水如见江南景物,有一种空灵温润之感,似可闻烟雨中隐约传来的鹧鸪声与落花流水声、耕于垄上的吆喝声。米家山水具有浓重的雨意与诗意,崇尚的是天真浑融境界,有文人情趣,让人想起白居易《忆江南》的小令。 、傅聪(是傅聪不是傅思聪):
傅聪,著名钢琴家。1934年生于上海,是著名翻译家傅雷的儿子。傅聪九岁拜李斯特的再传弟子、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为师,学琴三年。他以超人的天赋和勤奋,于50年代就成为我国最杰出的青年钢琴家。1953年赴罗马尼亚参加布加勒斯特钢琴比赛,名列前茅。1955年参加在华沙举行的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大赛,名列第三,且获“马祖卡”最佳表演奖。随后他获得奖学金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4年。自1958年起,傅聪一直定居英国,并在世界范围作巡回演奏,也回国到过香港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多个城市演出。2、马思聪:
马思聪,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他是广东人,1923年赴法国学习音乐,先后就学于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后于1930年再次赴法,向毕能蓬(Binembaum)学作曲。1931年回国后曾任教于祖国各地音乐院校,1966年11月经香港赴美国,1987年逝世。
马思聪的作曲技巧成熟且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当中国的许多作品还沉缅于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手法、风格的时候,他的作品就已经渗进了西洋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音乐的历素。代表作品有:《第一交响乐》(1941年),《第二交响乐》(1959年),管弦乐组曲《山林之歌》(1954年),《西藏音诗》,声乐作品《民主大合唱》、《春天大合唱》、《祖国大合唱》,以及他在美国期间写作的大型歌舞剧《晚霞》,交响乐《阿美山组曲》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18
出自: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文解释】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词语解释】
纷纷:形容多。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悲哀。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诗文赏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第2个回答  2018-08-03
听听冷雨,韵味无穷。
雨在一般文章中,是看的,或者主要是看的。
而这里,作者却在文章一开头就提醒读者,这个雨是听的;
其次,听雨,就是听觉感受,怎么又听出个“冷”的感觉来 。
敏感的读者就要想想了,为什么不看雨 。
杜甫、茅盾、余秋雨写雨不都是以看为主的吗 。
这是余光中的选择,且看他怎么个听法,听出了怎样的美感 。
他写春寒“料料峭峭”,雨声是“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一眼可以看出,有意用了这么多的叠词。
其中蕴含着什么韵味 。
第一,是不是有一种春寒料峭中忧郁的感觉 。
不错,“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而雨是“冷”的,作者要躲也躲不过。
第二,这种忧郁是不是一时的 。
因雨而来,随雨而去的 。
好像不那么简单。
因为作者说了,就是在梦里,也躲不过,也打着一把伞。
这就是说,雨所承载的忧郁是魂牵梦绕的,是心灵无法解脱的。
第三,用了这么多叠词,是不是为了表现情绪的特点 。
是的,下面这样的叠词还更多,叠词的使用可能会唤醒一种缠绵的感觉。
第四,这是不是一般缠绵的感觉 。
好像不完全是,而是一种带着古典诗词韵味的缠绵的感觉。
用一系列叠词表现缠绵的情感,是不是令人想到一个女词人的名作 。
可能的。
不过,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