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生是否需要"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现在好像很受推崇的样子?

不需要,我认为大学生的成长过程肯定需要挫折,但是不需要为了"挫折"而"挫折"的"挫折教育"。

一个人要成长,就必须要有挫折,但是我们没必要制造挫折,为了"挫折"而"挫折"。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有挫折,不用创造就有的自然的挫折。所以我觉得真的没必要为了"挫折"而展开所谓的"挫折教育"。

教育其实要遵循教育自然的规律,不能说,"我知道我的孩子会遇到这些挫折,那我还不如一开始就给他制造挫折,从而从挫折中成长进步,以后面对挫折的时候更加从容"。

其实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些所谓的挫折中披荆斩棘,迎来更好的自己。每年多少学生跳楼自杀,因为觉得好累,开始老师们说,将来更累。

父母或者老师们认为孩子太脆弱,娇生惯养什么的,觉得孩子吃苦能力不够。然后怕孩子们在社会上吃苦受罪,于是就有所谓的“挫折教育”,为了挫折而挫折。在学校中,想着多给孩子一点罪受,挫折嘛,我们提前给的肯定比较宽容仁慈。父母在生活中也主动给孩子挫折,带来挫折感。

用所谓的“挫折教育”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战场,充满痛苦和困难。其实想告诉孩子有挫折这件事是对的,但不应该为了“挫折”而“挫折”。其实大可用自己的经历传导给孩子挫折的概念还行,但是为了挫折而挫折的“挫折教育”真的不可取。

其实大可以放开手,自然有挫折,还有你料不到的挫折,大可不做过多的干涉与打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5

还是需要挫折教育的。

如今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的提高。相对的,孩子的生活条件也是高品质的。我们从小都属于在温室中长得花朵,没有经历过什么风吹雨淋。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遭遇变故的时候,承受能力是很弱的。

这也就是有那么多新闻中,学生们在受到批评,还有一些学习压力的时候,竟然会选择轻生的念头。除过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疾病之外,也是反应出我们这一辈的挫折承受能力太差。

从小大多数的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除此之外我们是风吹不着,雨晒不着。有的家庭中,家长也会随时的接送。现在的教育中心,也是过多地放在了课本的学习上面。仅仅针对于每年的期末考试成绩,小初中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高考的语数外和文理综成绩。

这就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压力,还有教育的缺失。长期只学习课本知识,让孩子的心理变得会对学习麻木,甚至有的孩子会抵触。还有就是在体质和艺术方面也是欠缺的。在挫折教育上,我们学校做的也是不够。

从每年的军训中就看的出来。很多学生都没法承受这种困难。一部分原因是缺乏身体素质锻炼,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毅力和恒心。缺乏咬牙坚持的能力。

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健康的。因为人的一生,不能够完全保证是一帆风顺的。即使家庭再有钱,如果自己没有处理事务的能力,那么你肯定难以承受不确定的生活上的打击。

第2个回答  2019-05-14

挫折,俗话说就是"碰钉子"。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坎坷,就像晴朗的天空会出现乌云,美丽的草原会跑来狼群,平静的海面会掀起巨浪一样。挫折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不可避免性;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它又是可以控制的;挫折是一所学校,又能教人们学会生活。当代中学生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蜜水中泡大的。因此,他们更容易在生活、学习中遭受挫折。对他们来说,遇到挫折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会深受打击。他们受挫折后常常表现为:暴力倾向行为、逃亡性行为、散漫性行为、固执性行为、挥霍无度行为、亲情冷漠行为以及各种不良思想行为。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知道挫折,了解挫折。在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增强挫折的能力,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尤为重要。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正如《真心英雄》这首歌里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那么,该怎样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正确认识挫折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让他们明白挫折在生活和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有些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被批评,产生不想学习的消极情绪;有的学生在某些课程中由于自身条件较弱,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如在体育课上有些同学体形较胖素质较差,没有自信,产生厌学心理,上课时不愿和大家一起做运动,这时需要心理老师多关心她,引导她,和同学们一起找她的优点,鼓励她,使她振作起来,帮助他树立信心,避免“破罐子破摔”。告诉他挫折并不可怕,要将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经过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使这些问题青少年逐步走出困惑。

二、创设挫折情境。

近几年,国内众多全封闭式特训学校意识到有必要对学生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作为磨练他们,增益其所不能的方法,例如开设军事体能、户外拓展、心理辅导等课程。我们现在的孩子太娇气,稍微有点挫折就不能忍受。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方法值得借鉴。有一定挫折情境,学生总会受到锻炼。日本人提倡“吃苦教育”不正如此吗?让孩子们冬天穿短裤行走,这就是一种锻炼。当然,并不是让我们的同学也这样,只是这不愧为一种锻炼的方式,不愧为一种矫正问题的手段。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给学生一点挫折,让他们吃点苦头,使他们受益终身。

三、正确对待挫折

让学生明白,在前进的过程总会遇到挫折。不经过艰苦的磨练,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让学生感受痛苦,磨练意志,增其所不能。学科教学亦然,当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成绩之中时,忘乎所以时,教师可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科目,给学生一次失败,让其在挫折环境中磨练意志。

教育学生遇到挫折时要顽强努力,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将挫折作为动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成功。

我的一个学生,在被送到特训学校之前,在家学习很认真,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考上重点中学。为此,他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可是,升学成绩却不理想。从此,他一蹶不振,情绪十分低落,整天沉迷网络、游戏、自暴自弃。看到他这一切,我找他谈心,告诉他,失败并不可怕,必须勇敢地战胜挫折,站起来。我给他讲张海迪的故事,讲保尔的故事,经过多次心理辅导,他开始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振作起来。结业回家上中学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因此,要在教学中渗透理想是美好的,实现理想却是漫长的、曲折的、艰巨的教育,鼓励学生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不怕吃苦,不畏挫折。

四、加强心理辅导,重视个别教育。

(1)理解信任学生,消除对立情绪。对立情绪是学生受挫后的逆反心理反映。教师要通过正面的、积极的教育,经过促膝谈心,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理智。由于每个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因此,遇事要征求他们的意见,维护其自尊心;同时,相信学生会有进步,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消除对立情绪。

(2)表扬鼓励学生,消除自卑。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不要太急,更不能在公开场合大肆批评,而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循序渐进的要求提出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时刻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毅力,消除自卑。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甲方面的成绩转为乙方面的信心,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每个同学都会遇到挫折,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学生遇到挫折以后妥善加以引导。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我们认定方向,坚韧不拔地走下去,就会成功。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大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想,这句话永远鞭策着我们前进。

智择优择校网观点

总之,挫折是暂时的,也是永远的,抗挫折能力应该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始终。西方教育和心理专家都认为,人们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惑中学来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也是讲的这个道理。学生的健全心理,特别是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在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与挫折困难作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把锋利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顽石,为了使青春的刀更锋利,就让我们的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的磨砺吧!

第3个回答  2019-10-17

当代学生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谓挫折教育就是在达成目标过程受到困难或者阻碍。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所有事情都是一帆风顺,都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困难。所以让学生越早的接触挫折教育对他们来说越有利。也可以更早的学会如何面对各种困难

挫折教育有很多优点:

1、当他们面对困难时可以学会独立思考,发掘自身潜能去克服困难。

2、使他们提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意识地去想办法弥补自己的不足,增强自己以后的竞争力。

3、培养学生的信心,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正确地面对挫折,养成不轻易妥协,不轻易放弃的性格

所以要尽早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学校和家长进行联动。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家长可以配合学校,多给予学生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去接受各种考验

最后,希望学校和家长共同配合,在进行挫折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多鼓励和引导,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4个回答  2019-10-17

需要,现在的孩子如果能不被过度表扬,不得“表扬依赖症”就算是一种适度的挫折教育了。

自己吃完饭,自己唱了一首很简单的儿歌……就被表扬成了一朵花。可以想象当孩子面对可能有点难度,会失败,会可能得不到“表扬”的任务时,就会有畏难情绪,就会表现出不能接受挫折。

碰到孩子做得好的时候,也不是不可以表扬,是需要讲究说话的方式。在语言中少出现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尽量多用陈诉的方式。同样在孩子碰到困难,退缩时,也要避免用负面的词语,仅仅陈诉事实就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