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为什么采取六个

如题所述

你好 我在网上查到你说的这道题的答案了 请看以下内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有很多事迹,为什么作者只写了六件事

闻一多一生做的事很多,要写的也很多,只写了六件事体现了选材的典型性.

满意请采纳 如有问题可追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3-05
搜索词条

闻一多

更多图片(10张)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中文名:闻家骅
别名:闻一多,亦多、多,字友三、友山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
出生日期:1899(己亥年)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1946年7月15日
职业:文学家、现代诗人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信仰:马克思主义
主要成就:《七子之歌》
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
身份:诗人、学者、爱国和民主主义者
性别:男
分享
人物生平

青少年时期
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点击查看图片
闻一多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点击加载更多
-

安卓市场,海量游戏随你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