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举例说明。

如题所述

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具有“实用”“中介”的含义。“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实现的目标。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确是这样,一篇文章,一段话,乃至一个词的选用,都会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

语文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即汉语文)。

语文学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04
课程工具性是指运用教科书、资料、教学工具等,人文性则是指师生共同学习,融入教学,这是一种新课标提出的课堂教学。如:《年的来历》,可以用角色扮演法,活跃课堂气氛,也充分利用了教学工具。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1
这个问题我也曾考虑过,我认为还是应当因材施教,语文作为我们的国学,真正需要学习的深刻知识并不多,可是往往也容易在教学中出差错,所以更加应该注重趣味性,要让听课的人感觉到语文的魅力,而不是语言的的枯燥。另外,很多时候,教学工具上的内容也有鸡肋的感觉,有的地方感觉教了没用浪费时间,不教又怕误人子弟,此时还是要因材施教,跟学生提几句,作为次要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私以为,语文的学习其实就是对语言的更好掌握,对文字的更好理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0-28
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想开明白的问题。不过,现在我想通了一些,在这里与你分享一下:我觉得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学生一定的语言文字训练来完成。如:在教《搭石》(人教版四年级)一课时,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定一些训练环节来理解“搭石”里所蕴含的感人至深的互帮互助的情怀。
不知道这样说你能不能明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