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犯错,为何都选择在秋后问斩?

从时辰看,古代人性到底怎么样?

大家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一个犯人被判了死人之后,总是要在后面加上一句秋后问斩。一年有那么多的季节,为什么非要选择秋后这个时间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因为古代主要是农业社会,秋后都完成了农作劳动,进入了农闲时间,这个时候就可以集中召集人群观看,起到威慑的作用。另外秋冬时节有一种肃杀之气。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冷,也容易处理尸体,不容易引起瘟疫的传播。

大家都知道秋天是一年收获的季节,很多植物粮食都在秋季成熟。现在的北方一些农村在一些小的经销店买东西,经常秋收后一起结算,这就称为秋后算账。秋后问斩一词,最开始源于唐朝,水浒英雄传里面也有提及秋后问斩一词,这应该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秋后问斩这个词的时间。

但是历代问斩的时间不一定在秋后,直到明清后才固定于秋后。一般行刑的时间大约是在9~10月份之间,所以秋后问斩就更加贴切了。秋季是肃杀节气,因此死刑多在这个季节执行。再加上冬天百物萧条,进入了一年的尾声,正适合执行死刑。

春天则象征着新生,夏天万物正在蓬勃生长,这些时间都不适宜取人的性命。除了以谋反等一些重大的罪行可以立即处死,一般死刑犯都要等到秋天霜降以后,冬天以前才能执行。古代还有很多行刑的禁忌,宋朝就规定正月,5月,9月是不能够杀人的,每年的十斋日为禁杀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3
古代人都是在秋天进行收货的,在收货之后就无所事事了,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人闲得无聊,这个是斩人最多人观看。
第2个回答  2019-07-13
因为秋忙后,农民都比较闲了,这个时候处置犯人,能够引起很多农民百姓的注意。
第3个回答  2019-07-13
为古代主要是农业为主,秋后都收成完了,进入了农闲,这个时候集中处理可以召集人群观看,起到震慑的作用。
第4个回答  2019-07-13
庆、赏、罚、刑为帝王的四种执政行为,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董仲舒认为,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