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整体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分析

如题所述

教材编写应体现整体性

教材编写应当体现整体性,注重突出核心内容,注重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注重体现学生学习的整体性。

1.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

教材的整体设计要体现内容领域的核心。本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提出了几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它们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核心,也是教材的主线。因此,教材应当围绕这些核心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和编排。

例如,在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各部分内容编排中,应整体考虑模型思想的体现,突出建立模型、求解模型的过程。

再例如,推理能力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无论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还是“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编排中,都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证明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

教材的整体设计要呈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一些数学知识之间存在逻辑顺序,教材编写应有利于学生感悟这种顺序。一些知识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相同的内容领域,也体现在不同的内容领域。例如,在“数与代数”的领域内,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均存在着实质性联系;此外,代数与几何、统计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实质性联系。

帮助学生理解类似的实质性联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教材在内容的素材选取、问题设计和编排体系等方面应体现这些实质性联系,展示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数学方法的一般性。

3.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数学中有一些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如,分数、函数、概率、数形结合、逻辑推理、模型思想等。因此,教材在呈现相应的数学内容与思想方法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螺旋上升是指在深度、广度等方面都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要求。

例如,函数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数学概念之一,本标准在三个学段中均安排了与函数关联的内容目标,希望学生能够逐渐加深对函数的理解。因此,教材对函数内容的编排应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分阶段逐渐深化。依据课程内容的要求,教材可以将函数内容的学习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数量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探索其中的变化规律及基本性质,尝试根据变量的对应关系作出预测,获得函数的感性认识

第二阶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函数的定义,并研究具体的函数及其性质,了解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借助函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等,使得学生能够在操作层面认识和理解函数。

第三阶段,了解函数与其他相关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例如,与方程之间、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一般性地了解函数的概念。

4.整体性体现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配置习题时应考虑其与相应内容之间的协调性。一方面,要保证配备必要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所学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配置的习题所涉及的知识超出相应的内容要求。

教材内容的呈现既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又要使整套教材的编写体例、风格协调一致。

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优美。例如,可以介绍《九章算术》、珠算、《几何原本》、机器证明、黄金分割、CT技术、布丰投针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14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祖国语文”而非“祖国语言”,措词异乎寻常,耐人寻味。或许是为避免人们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理解的以概偏全,抑或是为平息在“语文”涵义的意见纷争而作出选择。的确用心良苦。然而,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名称,它代表的是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教育的课程。按叶圣陶先生的解说,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称。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其本质属性就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因此,对语文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预设,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效能的大小。一. 把握语文本质,明确价值向度1. 辨析语文的本质对语文本质问题,自古就有“文道之争” ,或是只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语言形式,忽略语言所载的文化,思想内容和思维过程;或是只突出思想内容,而忽略了语言形式。“文”“道”有机结合,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阅读中热衷于课文内容分析,将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当作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围绕着课文内容理解来进行,即强调文本内容的“意化”过程,因文阐道,因道悟文,相得益漳。现代语文教育中转变为“工具性和思想性” 。提出;“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教学通过语言文字这一载体实现知识性,思想性双重教学目标,突出的是语言和思维、思想的统一,即思维的发展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又演化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形式”教育,更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实质”教育,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这里,突出“语言这个工具 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 ,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阉割。一. 从《课程标准》核心理念看语文教育价值向度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工具性和人为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和人格培养上。因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先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人文性突出了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文化性。二.《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那么,用什么去影响并感染学生?毫无疑问,主要凭借的是课文,是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而这种内涵是要靠教师去深入地领会并挖掘的。我们固然要提倡创新,但不可忘记“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我们固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会,但不可忘记尊重决不意味着肯定错误(包括有较大偏差的)理解和感受。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学习母语靠的是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靠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就是听说读写实践,“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唯如此,“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课程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三.《课程标准》更明确指出: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必须“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常常是交互作用的,“情感、态度”可以成为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动因,强化这一维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又可以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至于“过程、方法”是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并不独立于语文“知识与能力”之外,其中“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学会倾听、交流与表达”(三个维度目标的一个重要结合点)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一维度目标的提出,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是为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服务的。1.教师教学行为上的价值向度。“以学定教”对教师的“教”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具有更为深厚的知识底蕴,课堂上具有更高的教智。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